谭嗣同著名的几首诗【文案134句】

admin590
谭嗣同著名的几首诗【文案134句】-初雪句子网

谭嗣同著名的几首诗

1、

(1)、“有心问鼎,无力回天”:是指人主观希望做到一件事情,却被客观环境及自身能力所限制而不能完成。

(2)、古籍文献整理,稿本固然非常重要,然而亦不能盲目迷信。这是因为:写本文献到底是否为原稿未易擅断,有可能是过程中的改订稿,或写呈友人交流之件;即便是原稿,只能体现作者撰述最初的情况,对于著作后来成熟并渐趋稳定的形态则未能体现;作者的后期修改、增删、调整所体现出的文字差异,是研究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材料,同样值得重视。为此,以完整的光绪初刊本为底本重新整理“旧学四种”就越显必要,笔者也在同伴协助下进行了这一尝试。此次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以往整理本(以1981年中华增订本为代表,与光绪丁酉原刊本对读)中尚有完善余地之处或可进一步商榷之处,谨条列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3)、这首诗写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后的一周年。

(4)、按:此处所列乃纬书,前三种非传统儒学经典《易》、《尚书》、《春秋》之各自篇章。当标点作《易乾凿度》、《尚书考灵曜》、《春秋元命苞》。《河图》本为纬书,《始开图》作为全称《河图始开图》之全称理解的话,此处《河图·始开图》亦可,然不如标点作《河图始开图》更佳。

(5)、《学篇》第二十五:《素问》《金匮真言论》注

(6)、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都有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7)、按:孰何与谁何同义,动词,诘问之义。《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此处亦非问句,问号当改为句号。

(8)、另一位清代才子也在大自然中流连忘返,不仅妙笔生花,而且仿佛出自唐人笔端。下面介绍谭嗣同的一首七绝,独具匠心,豪杰笔下自有超凡气概。

(9)、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10)、黄彰健对原诗的存疑观点,是依据1908年出版的一部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书中是这样写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在就义前,一个叫林旭的吟咏了一首诗:

(11)、这首诗运用历史典故,并以昆仑山作比喻,感情饱满,笔力千钧,读起来感人至深。

(12)、谭嗣同在写给另一个同乡挚友唐才常的书信中,有一段相似的论述:“往者嗣同请业蔚庐,勉以尽性知天之学,而于永嘉则讥其浅中弱植,用是遂束阁焉。”据此,则当以“永嘉”为是。但是这封书信是根据邓潭州先生提供的抄件整理刊行的,未能得到唐才质(才常之弟)旧藏原件,其文字容或有疏失,未可轻易为据。而同时,蔚庐先生刘人熙自己则有一段论述:“陈同甫自诩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智勇,要其所见,不出功利,岂非植根者浅欤?”这段论述是为谭嗣同之《兴算学议》而写的。陈同甫即陈亮,“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智勇”,出自其《甲辰答朱元晦书》。至此,则永嘉、永康如两造对质、难以遽断。

(13)、按:此词牌为双调,分上下阕。当于“相伴不须多”后加两空格。

(14)、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据说谭嗣同五岁时曾经昏死三日,后来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书生,还在湖南办报纸,倡导开矿山、修铁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5)、至此,有人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被人改过就不足为奇了!目前存在两种说法,具体原版如下示:

(16)、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

(17)、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18)、从门廊上排列的两大排电表的数量看,现在院内住着近20户人家。进院视之,当然跟猜测的一样,是个大杂院,院里横七竖八地盖着一些私搭乱建的小窝棚,格局已经完全看不出,唯一引起我注意的是院里一棵枯死的石榴树。石榴树旁一位妇女坐在小板凳上洗衣服,旁边站着一位老太太,腰间扎着围裙,扠着两只手,跟那洗衣女痛骂某人,听一句就知道又是在骂儿媳妇。

(19)、丈夫襟抱隐昆仑,鼎革时艰气尚存。已许横刀酬社稷,但期碧血醒民魂。

(20)、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

2、

(1)、入南半截胡同,门牌是1号,已经是南半截胡同的最北端,向北望去,已是一大片巍峨的现代化大楼,见此马上心凉了大半截,看来又全拆平了。但还是不死心,向1号院的一位老太太打听,她果真说北半截胡同前几年早拆了,这话即刻让我死了心,可能是因为天太热,老太太站在那儿喘了两口气,接着说:“你拐过弯去到另一侧,那儿还有几间房也算北半截胡同的。”

(2)、谭嗣同故居位于北京市北半截胡同41号。从烂缦胡同穿过到南半截胡同,在烂缦胡同中段看到一新修的仿古建筑,在此门前看到五六位带着红箍的中老年妇女,每人坐在一张破椅子上,不知在八卦着什么事。我从门口经过,这几位先进分子警惕地盯着我的一举一动,我觉得自己从形象上讲不像个坏蛋,与其被动地被她们盘问,还不如主动出击,古人说“进攻是最好的自卫”。我直接问谭嗣同故居在哪里,果真奏效,几个人互望一眼,明显地看出她们的茫然,其中一位看上去最年长者,还是她有应变经验:“你说的这个人不知道,但我们旁边的这个也是个有名的故居”,我抬头一看,果真墙上嵌着文物保护牌,此处乃是湖南会馆。

(3)、按:此亦逢“如”、“何”即滥用问号、叹号之一例。其实,即便是现代汉语中保留的类似语汇,也不必加叹号,如“何必当初”、“谈何容易”。似不必加叹号,改为句号即可。

(4)、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5)、谭嗣同的这首七绝独具匠心,也充满豪杰的不凡胸襟。整首诗清新质朴,技法高超,作者先写近景,从“棠梨树下”,写到“桃花溪边”,句句紧扣着一个“春”字,红白交相映衬,风声伴有鸟声,一派春意盎然景象。再写远景,万花掩映着邠州城,令人如醉如痴。

(6)、“永康”,《真迹》作“永嘉”。按谭氏致唐才常书云:……(见本书书札部分)然此书录自邓潭州先生提供之抄件,未得唐才质旧藏原件以校。而刘人熙《书〈兴算学议〉后》则云:……(见本书《兴算学议》之附录)陈亮永康之学与浙东永嘉之学皆主经世、重事功,今两存之,以俟续考。

(7)、十首“无名氏”诗词,没有作者,照样流传千古!

(8)、这首诗前两句借用了两个典故。“张俭”和“杜根”都是东汉人,张俭因为弹劾当时的宦官,被迫害逃亡,但是在逃亡途中那些知道他的人家都愿意收留接待他借宿,不怕被牵连;杜根则是因为上书惹怒太后,被下令用袋装着摔死,索性行刑之人仰慕杜根为人,所以便没有用力,准备之后偷偷放掉他,不过太后也起了疑心,于是派人查看,不过杜根却装死隐瞒了过去。

(9)、说袁肝胆输城府,谋国昆仑各去留。讳疾由来皆不治,武昌忍看水横流。

(10)、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1)、而永康学派,则是以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为代表的学派,因陈亮为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而得名。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皆为事功学派,与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相对立,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傅良指出其学术思想特点是:“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止斋文集·致陈同甫书》)力图使儒家学说切于实用,“开物成务”。一时从学者甚众。

(12)、所以此诗的第一句是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离之后,一定会得到有识之士的保护。而此诗的第二句则指的是自己,杜根本是东汉安帝时的郎中,那时的邓太后临朝听政,而杜根劝邓太后还政于皇帝,太后大怒,命人将杜根摔死,但行刑的人感动于杜根的仗义直言,于是他手下留情,没有将杜根摔死。邓太后派人来检查时,杜根装死三天,而后眼中生蛆,太后才相信他真的死了,杜根也最终逃了出去。而此诗的第三句则是说,无论康、梁逃走还是自己留下来等死,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一样的伟大。

(13)、《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是诗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文如下:

(14)、《思篇》第十:故星有古有今无,古无今有者。无其毁也,有其成也。

(15)、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洵曾做过湖北巡抚。他年幼时即跟随父亲在外,几乎踏遍了西北东南各省。1894年中日战争后,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于是发奋钻研和提倡新学,进行改良社会的活动。他曾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倡办"南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梁领导的百日维新中,他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銜军机章京,参予新政。变法失败,他被捕入狱,慷慨就义。

(16)、中国历史上水平最高的十首诗词,你都读过吗?

(17)、此后圣朝多野史,当时上国少干城。悲哉挟妓游湖者,一叹复生无复生。

(18)、《六盘山转饷谣》:舆夫舆夫,尔勿嗔官!催用尔力,而胡不肯竭

(19)、《思篇》第八:然中之中,和之中,亦各有阴阳,偏全纯驳,过不及是也

(20)、首句就展现出春天的景象,“棠梨树下鸟呼风”。晴日暖阳,东风轻拂,鸟儿在棠梨树下鸣叫,北国的春天也即将来到。读者们也能想象出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绚烂场景,诗人也一定陶醉其中,悠然自得。

3、

(1)、关于在狱中的情形,黄秋岳的《花随人圣盦摭忆》中有《狱卒谈六君子及三忠》一文:“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可惜刘不文,不然可为之笔录,必不止‘望门投止思张俭’一绝而已也。林旭秀美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哥的事要兄弟来承当。’林闻哭,尤笑不可仰。既而传呼,提犯人出监,康知将受刑,哭更甚。刘光第曾在刑部,习故事,慰之曰:‘此乃提审,非就刑。毋哭!’既而牵自西门出,刘知故事,缚赴市曹处斩者,始出西门,乃大愕。既而骂曰:‘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愦乃尔!’同死者尚有杨深秀、杨锐,无所闻。惟此四人,一歌、一哭、一笑、一詈,殊相映成趣。”

(2)、《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以下简称“旧学四种”),光绪二十三年刊于南京,包括:《寥天一阁文》二卷(第一种),《莽苍苍斋诗》二卷补遗一卷(第二种),《远遗堂集外文初编》一卷《续编》一卷(第三种),《石菊影庐笔识》二卷(第四种)。是本半叶十六行、行二十八字,有牌记,前两种刘善涵题,后两种唐才常题。这是目前仅存的谭嗣同生前亲自编定并刊行的著述版本,对于研究其生平和思想是非常难得的史料。

(3)、(15截止)雨巷诗社有奖诗歌月赛第3期开赛启事

(4)、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5)、原文:“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6)、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

(7)、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8)、②通眉:眉毛很长,两眉孔乎相通连。唐朝诗人李贺是通眉,谭嗣同也是通眉。

(9)、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其年6月4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一并颁布了“明是国是”诏书。想不到三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10)、人真是容易绝望也容易有希望,谢过老太太转入一条不知名的街,前行50米再右转,则进入了菜市口大街。哪里有什么胡同呀,但走到这里也只能在附近瞎找。果真,菜市口大街门面的门牌上写的是“北半截胡同”。这太奇怪了,但不管它,前行了三个门洞就找到了41号,门旁的墙上果真嵌着谭嗣同故居的文物保护牌。

(11)、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2)、九月二十五日,谭嗣同、杨锐和林旭同天被捕,刘光第听到消息后主动投案,而在此之前,清廷已经逮捕了康广仁和杨深秀,这六人被关在了刑部监狱。王五得知后,贿赂了狱卒一些钱财,所以能给谭嗣同送一些饭菜,同时他跟谭秘密商议劫狱之事,但谭仍然拒绝王的提议。

(13)、在著名的“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之首《寥天一阁文》中,有一篇《报刘淞芙书一》,这是谭嗣同写给同乡挚友刘善涵(字淞芙)的,在信中,他提到了与乡贤刘人熙(号蔚庐)的学术交流:

(14)、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15)、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16)、因为这几日间有很多人鼓动慈禧太后赶快将这几人杀掉,他们的担心是因为康有为的逃走,这些人跟慈禧说,康有为出逃之后,说不定会把洋人引来救这几人。这些人的说法也引起了慈禧的担心,于是不通过审判,直接命军机大臣刚毅将这六人押赴菜市口刑场,下午四点将这些人斩首,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而谭嗣同被斩时,年仅33岁。

(17)、后两句两句转而从高空俯瞰,“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诗人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他先展现出近景,然后又将镜头推向远处,广阔的原野上春深似海,春意浓浓,令人赞不绝口。

(18)、关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就是谭嗣同担心自己逃走之后,他的父亲谭继洵会受到牵连,而此时谭继洵正任湖南巡抚,因此谭嗣同的不逃离,被人解释为这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但李喜所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因为谭嗣同已经考虑到这件事必然会牵扯到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在事发之前曾经仿照自己父亲的笔体写了几封家书,以父亲的口吻来责骂自己参加变法维新,并且在信中说“不忠不孝,要脱离父子关系”(谭吟瑞《记祖父谭嗣同二三事》),而这几封信果真被清军搜出交了上去。

(19)、这首诗写于光绪十九年除夕(1893年1月)。

(20)、当时绝少伤心客,今日犹多袖手人。肝胆皆抛一何烈,可能碧血醒斯民。

4、

(1)、这第二句,讲的是“留”,留的人,留的事。也是谭嗣同说给自己听的:像杜根这样的做法,这样的事,也是需要有人来完成的。

(2)、变法失败后,谭先生有三次机会可以免于杀身之祸但为何……

(3)、诗中通过描写张俭和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受迫害而人们却暗中保护他们的故事和诗人自己为维新变法以身殉难、甘愿牺牲的情景,表现了维新变法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以及诗人以死赴难、壮烈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4)、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力回天(名词解释)

(6)、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7)、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8)、①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鹿死谁:“鹿死谁手”的省词。旧以逐鹿中原比喻争夺天下。

(9)、大节临风花木泣,断头变法鬼神惊。犹怜浴血六君子,何事天公不复生。

(10)、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史料。而史料工作除了关注新材料外,对已有材料的认真研读也是重要一环。建立在误读基础上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可想象的。前人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后人继往开来,责无旁贷。诚望更多学人加入到这一工作中来,为打造更准确可靠的谭嗣同集一起贡献力量。

(11)、《绝命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作的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12)、这位狱卒名叫刘一鸣,此人说自己不识字,但他却看到谭嗣同神情自若地每日拾煤渣并在墙上作诗;而林旭则十分安静,时不时地微笑;康广仁痛苦不已,因为他觉得事情是哥哥康有为所做,但却抓自己来顶罪。三天后,就有人将他们从监狱中押出,康广仁觉得要被砍头了,于是哭得更厉害。但刘光第因为在刑部工作过,知道审犯人的程序,他劝康不要哭,告诉他这不是去砍头,只是去提审。然而当他们走出监狱时,却直接出了西门,刘光第立即就明白了,出西门就是要斩首,而此时他们完全没有经过审讯和定罪,这让刘十分地愤怒。

(13)、述哀家国允悲麟,三十三年捐此身。道渐沉沦欲匡正,法唯专制待维新。

(14)、张维欣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人、著有《谭嗣同年谱长编》、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15)、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16)、初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很多读者都会有一个疑问:昆仑山明明只有一处,为何谭嗣同写的时候却是“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昆仑山本是山脉,这里的“两昆仑”只是昆仑山脉上的两座奇峰。从它的象征意义来说,离去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为了变法留下火种,以图卷土重来;而留下的谭嗣同等人也是为了变法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信念。不管是离去的还是留下的,其实都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维新变法,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就像两座昆仑奇峰,比肩而秀。

(17)、按:《金匮真言论》为《黄帝内经·素问》之一篇(第四篇),当标点作《素问·金匮真言论》。

(18)、解释:望门投止一一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途中的惶急形状。张俭一一东汉末年高平人,曾做过东部督邮。因为弹劾宦官候览,被候览反诬为结d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性,都冒着危险接纳他。这句是设想出亡的康,梁等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救护。杜根一一东汉安帝时郎中,成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装进口袋,在殿上摔死。幸而执法人手下留情,载出后苏醒过来。太后派人探视,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19)、而谭先生的孤寂之感又从何而来?先生的孤寂首先在于于少时不仕,读四书五经更爱读《庄子》、《墨子》,这在当时八股取士便已是孤寂的开始。

(20)、列强虎视抱成团,分食中华鱼肉盘。无力回天当管仲,有心杀贼学燕丹。

5、

(1)、而此诗也淋漓精致的表达出其夫人李闰追忆亡夫之情。

(2)、《先妣徐夫人逸事状》:孙传觉,嗣贻长子,因殇不书。传炜,光禄寺署正卿,嗣襄出。传择,殇,嗣同出

(3)、之后谭嗣同前往日本使馆找到了梁启超,他劝梁赶快逃走。二人一起去拜访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想通过李提摩太以外交途径救出光绪帝,可惜事情未能办成,而后梁启超在日本公使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

(4)、意思是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5)、按:此段概述谭氏一族以启寰府君为开端的死事之烈士,前后相继、武功著望。启寰府君为宋元间人,则“以武功著望”的时段当不仅限于“有明”的后几位。似当以“于有明”属后,断句作“……遂以武功著望。于有明二百余年间……”。

(6)、《学篇》第五十五:是以战守之方,强弱之形,离合之情,纵横之势,无不与今异;今则日本变为洋俗,而琉球墟矣。英、法横噬,而越南、缅甸诸国不祀矣。俄日益富强,凌逼中国,而中国之边境削矣。朝鲜臲卼二强国间,潜事俄国,而中国之声教斩矣

(7)、这首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流传最广,自:依然,当然。横刀:手中握着宝刀。指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向天笑:仰天大笑。这里表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去:出奔,出走。

(8)、横刀一笑死何轻,自有深哀莫可名。注押项城叹失计,行殊南海耻偷生。

(9)、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

(10)、相对于古文字、古诗词等能流传至今,也多半是经后人整理而集结而成的。在其过程中,修改个别字或语句很正常。

(11)、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2)、天地正气,横刀难破,有心无力,仰天大笑,以我血召后人而奋进。

(13)、风雨人间空有梦,弟兄海内久无盟。百年流血知多少,遍染旌旗功未成。

(14)、及今累战贫犹病,入彀群氓昏未醒。不独商君空忍死,九原长俟昊天青。

(15)、按:以舆夫而敢嗔怪官府,在当时似不可想象,且“催用尔力”无主语。当以“官”字属下,断句作“舆夫舆夫尔勿嗔,官催用尔力,而胡不肯竭”。

(16)、天朝残梦离宫内,帝制余妍血泊中。喋喋烹鲜皆国士,谁知大泽起哀鸿。

(17)、剑花凛凛马嘶风,绝塞归来胆气雄。一掷乾坤岂豪赌,可怜时务末全通。

(18)、③无端。无故。长夜:冬夜长,比喻黑暗的社会现实。婪尾:最后、末尾的意思。阴阳:指一年四季的变化。

(19)、淫雨霏霏久困城,回思戊戌意难平。疮痍满目山河病,肝胆轮囷南北征。

(20)、光绪九年(1883年)以后,谭嗣同在兰州读书时,写成此诗

(1)、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

(3)、何为侠气,谭先生的侠气又体现在哪?先秦时,侠客是跟随自己的内心或坦然、或激愤面对天下一切事的人,他们是一群能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李白曾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不为功名,不为君立,不为青史,只为自己的心而雄,一旦有了理想,哪怕前路漫漫,千难万险,哪怕天崩地裂,乾坤毁灭,读者若有一丝尚存,便誓不放弃,不抛弃,直至死亡,为心活,为心死,这是墨子的侠气。而谭先生以《墨子》而有任侠怀古元气。谭先生的侠气在于为一颗救国心而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侠气与尚武精神在当时乃至现在已是不多见了。

(4)、风雨如磐,山河破碎,望门投止,人海茫茫,何处再寻张俭墓?

(5)、饮冰能沸儒生血,醒世无留壮士头。凤矩蛰藏君子锐,神倾后辈待其俦。

(6)、说明:这是1898年作者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对顽固势力的憎恨和蔑视,以及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当政变发生时,朋友们曾

(7)、按:瓣姜,欧阳中鹄号;大围,涂启先号。此二公与刘人熙(号蔚庐)乃谭嗣同师事之“浏阳三先生”。中间当加顿号隔开。

(8)、先生逝世后,同仁、家属和对其仰慕的学人对其著述特别是佚作的搜集与刊行一直不断(可参看拙作《谭嗣同著述版本与刊行考述》),“旧学四种”则反而未得到足够重视。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底本交代不甚明确,“旧学四种”既有以初刊本为底本者、也有换作稿本者、也有未明确底本者,使得这个至关重要的初刊本原貌难见。之后的点校整理本多因袭中华增订本,也未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在皇皇《续修四库全书》中,收入先生之集的版本并非光绪金陵初刊本,而是民国年间张元济刊行的《戊戌六君子遗集》,而此《遗集》仅包括先生“旧学四种”之前三种。

(9)、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10)、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近代著名的爱国志士。他主张维新,并参加领导了戊戌变法,可惜他被害时年仅33岁,令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

(11)、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12)、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

(13)、第二句写杜根故事,细节不说了,总之杜根没有第一时间逃亡,而是被太后抓起来准备处死。坐视自己死亡,眼睁睁地对待自己的死亡,这叫“忍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逃亡,留下来,眼睁睁看着自己片刻间死亡,这样的事,得等待杜根这样的人来完成。

(14)、二十五日,晴,入署……在暑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捕后,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5)、第四句,是写谭嗣同对“去”、“留”两种情况的看法:无论去,还是留,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肝胆,是指战友关系紧密,昆仑,犹言顶天立地大英雄。

(16)、后两句则是表达出了谭嗣同的视死如归。倘若维新友人都能安然脱险,为以后卷土重来打下根基,那么自己即便是面对屠刀,也是慷慨赴死,向天而笑。不管是逃亡避难的,还是像自己这样留下的,都是肝胆相照,就像两座昆仑奇峰一样雄伟壮阔。

(17)、才报浏阳入帝京,便闻慷慨赴牺牲。去留肝胆人谁在,贯绝古今刀自横。

(18)、留一一指作者自己。政变发生,作者就做了牺牲的准备,并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指光绪帝)"。

(19)、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主动求死的节奏。而当时,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同仁和友人都苦劝谭嗣同逃走,被他拒绝了。于是,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20)、“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1)、其实这首诗一直以来也存在着版本争议。当时谭嗣同遇害后,这首诗是被监狱狱卒传出来的,据说原诗是:

(2)、万夫勇不为功狗,国士才终做乱臣。向死而生尤洒落,此头慷慨赠同仁。

(3)、《思篇》第六:《易·乾凿度》…《尚书·考灵曜》…《春秋·元命苞》…《河图·始开图》

(4)、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

(5)、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为赴国难,慷慨就义者很多。这些仁人志士,他们(她们)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变法维新,或是革命事业中。倘若一旦因出事而遭被捕坐牢,始终也心坚如铁,狱中题诗就是最好的验证!

(6)、谭嗣同是有志青年,他对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并反对封建的纲常伦理。一心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因为是出头鸟,首先被杀掉。

(7)、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已然成为了谭嗣同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中写到的张俭是东汉末年人,他当年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而被反污为结d营私,于是他被迫逃亡,但天下人却看重他的品格,都冒着危险掩护他。

(8)、④有约闻鸡同起舞:西晋刘琨与祖逖是好朋友,常互相勉励振作,相约听到鸡叫就起舞。漏:漏壶,古代的定时器。

(9)、总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版改动有可能,但较真实版的还是梁启超整理的。毕竟《绣像康梁演义》是在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且小说为情节需要有大幅改动的确定性!

(10)、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1)、九州兴废看经年,帝制车轮叹不前。革命尚须人放胆,焚身何惧骨销烟。

(12)、昆仑祭殇,肝胆不存,何惜去留,共公怒触,白发千丈祭国殇。

(13)、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汉族,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14)、王夏刚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著有《谭嗣同与晚清社会》、《戊戌军机四章京合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