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107句优选

admin590
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107句优选-初雪句子网

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

1、萨特存在主义的三大哲学命题是( )

(1)、(史说新语)向“心学”大师王阳明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2)、萨特在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提出一个命题: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在萨特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存在与自由不可分,自由是绝对的。尽管自由都是一定境遇中的自由,但任何境遇都不能限定自由。人一旦被抛到世界上来,他就享有绝对自由,对人来讲,自由无须追求、他自身就是自由,自由与生俱来,无可逃避,无可选择,它是命定的。

(3)、他在努力弄清自身处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弄清了他们的处境,并从眼前的直接事实上升到对自我状况的反思;白人读者则不同,他们既没有那些相同的经历和心理,赖特也不完全了解他们,所以他在白纸上写下的黑字对干两类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

(4)、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5)、在萨特看来,人不能一开始就获得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环境决定的,而是在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人如果不能进行自由选择,自我谋划,自我创造,他就永远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永远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他就不是真正的“存在”,他已降到了物的“存在”状态。

(6)、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7)、萨特用了生动而恰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一核心主张。我们说一件工艺品,关于它的概念和制作它的工艺在其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譬如一把裁纸刀,它诞生之前就注定了它是用来裁剪书籍的,如果不知道制作裁剪刀是为了什么便去制作裁剪刀,那是愚蠢而无理的。然而人则不同,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在人诞生之前,人只是一个空壳,人能成为什么样,是人自己成就的。萨特用了好几句类似的话来对这一口号进行解释,诸如“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人确实是一个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而不是一种苔藓,或者一种真菌,或者一种花椰菜”、“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未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等等。既然萨特已经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那么接下来他就要澄清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这一命题所带来的痛苦、听任和绝望。

(8)、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下列两种情况。你将会看到在内容的哪些方面相同,而哪些方面又有些差异。以《弗洛斯河上的磨房》(TheMillontheFloss)为例。书中写了一个年轻的女子马吉·塔利维尔,她是一个满腔热情的女子,而且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爱上了一个名叫斯蒂芬的青年,而斯蒂芬却与一位不出众的女子订了婚。这位马吉·塔利维尔并非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人类的团结而牺牲自己,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男子。而司汤达的小说《帕尔玛修道院》(CharterhouseofParma)中的人物桑瑟维利娜,她相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情感。她会说一种伟大的爱情是值得为之牺牲的;她也将会说那种将斯蒂芬与那位年轻的傻女子结合在一起的平凡的夫妇之爱是不合人意的。她将选择牺牲那女子以实现自己的幸福,也正如司汤达所表现的,她甚至准备为了情感而牺牲她自己,如果生活要求她这样做的话。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两种鲜明对立的道德。但我们认为二者是完全等同的事情。因为二者所设置的目标都是自由。

(9)、至于绝望,“它只是指,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或者在我们的行为行得通的许多可能性之内。”假若我的朋友来看我,他会选择电车或者火车,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便是可能性,然而这可能性不是把大家引向不作为,恰恰相反,这可能性反而是要鼓励大家去行动。受制于这些束缚的人们总是自怨自艾,然而却无法认识到,在可能性之外,人便不存在。如果我们脱离画作去对画家评头论足那将是南辕北辙,因为画家不存在于什么其他东西而正是存在于这些画作中,正如一个人,其所有行动的总和就是其本身。最后,萨特要为存在主义进行总结,也是他要澄清的第三个问题,即存在主义为什么是一种积极的、行动的人道主义哲学。

(10)、萨特一生还写了许多剧本,其中《苍蝇》是二战期间通过古代神话传说传递抵抗的信息,而他撰写并参与演出的《死无葬身之地》更是风靡一时。

(11)、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12)、《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一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13)、但避免不安,把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这就意味着自为存在转向自在存在,抛弃自由把自己等同于物的存在。这同上述萨特的伦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即:

(14)、“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

(15)、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16)、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7)、20年代,柏格森的学说把萨特引进哲学的殿堂让-保尔·萨特简介,与此同时,他也受到笛卡儿的哲学影响。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等人的著作。毕业后参加教师学衔会考,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哲学教师资格,并结识了名列第二的波伏瓦,从此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

(18)、*人类的抱负只有通过其对立面才会实现……正是通过原罪,人才获得了对于拯救的最初一瞥。

(19)、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什么”大体上可以归结到“哪种存在是自己”这一问题。他给“存在”起了一个刻意含糊的名字“此在”(Dasein),意指我们平常所称的人类主体,当然,海德格尔反对主体客体的区分。对他来说,“此在”就是一种视角,且最后发现是一种随时间延伸的行为轨迹。总之,“此在”就是一种行为从中发起的视角。

(20)、在萨特看来,世界是荒谬的,人生也是荒谬的,是不可名状,不可理喻的。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什么理由的。人只有在极端的焦虑烦闷状态中才能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偶然性,一旦发现存在的偶然性,就会产生厌恶感。人生毫无目的地处于不断变幻之中,没有任何稳定性,正象萨特的小说《恶心》的主人公所感觉的那样,“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这所公园,这座城市和我自己,都是等我发觉了这一点以后,它就使我感到恶心”。在一个偶然性的世界里,充满着丑恶和混浊。世界的混乱,生活的苦难使人感到世界不可捉摸,不可理解,因此一切都是荒谬的,“我们出生是荒谬的,我们死亡也是荒谬的”,存在就是荒谬。

2、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

(1)、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不可以能把意义谱成音乐,因此不能要求画家和音乐家介入:

(2)、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3)、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4)、萨特认为,他在精神分析的“童年”和“家庭”的研究中为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这种中介因素。

(5)、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看成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说得很清楚,他说,人首先是存在,与自己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这个解释仍然有些玄乎。更通俗地说,人在一开始时无所谓本质,人之初是个无,他什么也不是,直到后来,他才成为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简言之,“存在先于本质”说的是:人来到世界上的时候,无所谓本质,只是作为纯粹意识活动、虚无而存在,人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最后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也即获得自己的特质。

(6)、但在诗歌的范围内,我们最关心是的作为语言的词语,而不是像在散文或日常谈话的语境中那样,关心词语关涉什么,或者它们通常指代什么。因为:

(7)、(4)做企业文化最怕的是闭门造车,陷入日常事务,缺乏超脱的眼光,建议每年组织一到两次的外部学习。

(8)、这就是萨特和存在主义者们感觉到,并重点关注的“荒诞”,很冰冷的事实,宇宙无目的的演化,原子无规则的运动,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在无意义的情况下发生。

(9)、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10)、简单来说,存在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战火中诞生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阴影中形成体系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酝酿的人类空前大屠杀及其恐怖氛围中传播开的,由此可见,灾难、痛苦、不幸、绝望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发展、传播的客观条件之用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话说是“恶之花”,是在大苦难大悲悯的时代氛围诞生的大智慧。

(11)、萨特对死亡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命题中将死亡理解为一种将要到来的事件。这其实很好理解:既然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人怎么可以断言注定有一个确定的“死”的将来在某处等着他呢?用通俗的话说,死亡对于主体是一种无常。

(12)、前面提到,自为的存在仅仅能是意识面对自身的在场,但自为无法在面对另一个自为在场时自证清白:对方既不能是一个确定的僵死的自在,也不可能是。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主体甲无论做出怎样的行为与表态,对于主体乙而言,都只能是一个无法彻底把握,无法直观的对象;乙对甲也同理。因此萨特说:“我不能把我的信心建立在人类的善良和人对社会改善的兴趣上,因为人是自由的,而且没有什么人性可以认为是基本的。”

(13)、在这里,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能指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所指是必然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一定要理解,后文还会提到。)的任意性关系被非任意性、语言参照功能的及事性被诗意功能的非及事性所取代。

(14)、而且在这个实际上的读者群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裂缝。对于赖特来说,黑人读者代表主体性,他与他们有着相同的童年,相同的困难,相同的情绪,他不必细说他们心里就明白了。

(15)、存在许多有关英雄与懦夫的小说,大多数人们对其感到满意,是因为这些小说无一例外地说明了所谓英雄和懦夫的划分,无非是因为一些精神的、环境的、遗传的、生理的因素,没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因此人们感到十分安分和放心。然而存在主义者却走了一条颇为凶险的道路,他们无情地告诉大众,懦夫和英雄都是自己选择的,选择和行动确定了其本质。归根结底,存在主义不是无所作为的,也非悲观主义,更不是向行动泼冷水,它是彻头彻尾的关于行动与责任的伦理学。首先,存在主义立足于个人的主观性。这一根基正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切真理诞生之前只存在一个真理,即人自己思考,没有了我思这一根基,就会出现艾希曼那样的纳粹军官,在法律和科层之中实践平庸之恶。其次,存在主义彰显了作为人的尊严。人不是物体,不是桌子椅子石头之物,生来就被确定了自己的目的和使命,而是要建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在主观性林立的森林中发现自己以及他人。再者,存在主义承认了人类处境的普遍性。身处宇宙之中的人类会面临各式主观和客观的限制,在限制之外,人类还有各种超过、扩大、否定、适应这些限制的意图,这便是每一个人所制造的普遍性。

(16)、事实上,萨特的存在精神分析法文学批评,既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个人存在的方法,也给予了很多启示:

(17)、这样,生存就是虚无;任何必然的存在都不足以说明生存,自我必须在完全的虚无中自由地不断地选择;所以,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要负全部责任。这就是生存,萨特名之为“自为存在”。

(18)、我们坚持本质化的追求,分享最宝贵的人生至理与点滴趣味

(19)、1938年,《恶心》出版了,它被认为是萨特所有小说中哲学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本。

(20)、自在的存在是自为指向的对象,超越的对象,也反过来揭示自为的在场。后者与前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它是其所是,只能是它自己。它是僵死的完全的同因为它不可能自己面对自己在场,像自为那般与自己拉开距离。

3、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1)、人肯定是社会中的人。既然主体通过超越自在达到自为的存在,成为他自己,那么当两个自为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呢?

(2)、我们用“对死亡的恐惧”来理解萨特笔下的“问题”人物的行为似乎是合理的,但还不够。因为这还不够,因为我们的现实并不仅有主体一人,我们还应该将视线投向主体之外,到他人身上。

(3)、与文本论关于文本是封闭的自我满足的认识相反,读者论认为文本是开放的非自我满足;与作者论的作者自我中心论不同,读者论主张的是非自我中心说,他们的读者反应批评是依据读者自身的体会而发生转移的。

(4)、因此,生存就是脱离过去,脱离现在,投向未来。进一步说,生存就是在完全自由的基础上在每一瞬间所作的自我选择。不受任何东西规范,也不规范任何东西,并且同过去、未来毫无共同之处。

(5)、1956年苏联军队入侵匈牙利,萨特谴责了苏联军队和对干涉表示支持的法共领导。并与共产d决裂。但在政治倾向上仍然向左。

(6)、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7)、自在存在(being-in-itself)

(8)、个别成分之所以有意义,仅仅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完整体系的一部分,这一切便是从新小说到抽象诗注重形式结构的理论基础。

(9)、诗人可能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当他从事这一工作时,却将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放到了词语之中:词语成了经过变形的感情。

(10)、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都是“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precedesessence)。萨特对此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人首先无目的无定义地存在,发现自己处于这个世界,然后才定义自己生命的意义,作为对经验的反应。

(11)、人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12)、波伏娃(Beauvoir)是一位法国小说家和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开创者,同时也对萨特后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不管有意无意,波伏娃现已成为全世界女性主义的英雄。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模棱两可的伦理学》(TheEthicsofAmbiguity)以及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TheSecondSex)。这两本书都很出色,但其哲学重要性却常因人们为使波伏娃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边缘化的决定而受到忽视。布伦达·吉尔(BrendanGill)1953年在《纽约客》(TheNewYorker)上发表评论称,《第二性》“是一部充满艺术的作品,带有不计后果的咸性而使艺术产生了刺痛感”。

(13)、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14)、这三个问题对于立志于成为作家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5)、萨特说,每一个人都是命定自由的,意味着不论他以往有多少因素纠缠不休,哪怕他即将被送入纳粹毒气室,他在当下,这一时刻“是自由的,他决定要怎样做,犹如他肩负着人类的全部使命——因为他是全人类当中唯一被抛入当下情境的人,他是人类在当下情境的唯一机会,这让他能够表达人类对命运的态度,这是真正人文主义的态度。假如你认为命运太残酷,太不公平,太多的人已听任命运安排,于是你也放弃自由选择,那么,人类将因你如此选择而再次丢失人类尊严,而你也因此浪费一次以人类方式生存的机会。

(16)、但是古怪的萨特又向波伏娃抛出了一个不合常理的“合同”:第我不会选择和你走结婚这条路;第二:我想得到所有的女人,只要我能。换做平常女子,恐怕早就哭丧着脸跑开了。

(17)、这就涉及到了艺术欣赏以及艺术作品独立存在的特征。艺术欣赏不是被动的,必须有审美主体自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欣赏者的想象不仅有调节功能,还有构成功能,他能越过艺术家留下的痕迹重组美的客体,审美意识的特点正在于它是通过介入、通过创作者和观赏者的相互交流而形成的信任。作家要求于读者的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奉献出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性欲秉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创作者通过有限的创作对象实现其完整地把握世界的目的。萨特认为:“每幅画、每本书都是对存在的整体的一种挽回,它们都把这一整体提供给观众的自由。”由于创作者创造的东西只有在观众眼里才能取得客观的现实性,所以这种挽回是通过观赏活动得到认可的。

(18)、读者之所以相信书中所讲的故事是因为他在自由中承认它。基于这种自由的承认伴随着的感情并不是被对象所支配的:

(19)、萨特(Sartre)是一位法国哲学家,也是战后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发言人。其最重要的作品《存在与虚无》(BeingandNothingness)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前辈们,主要是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不过,萨特哲学的清晰度和力度却要比前辈们或其同时代的存在主义者——如加缪(Camus)、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及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更有力地抓住了时代的精神。

(20)、这样,生存就是虚无;任何必然的存在都不足以说明生存,自我必须在完全的虚无中自由地不断地选择;所以,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要负全部责任。这就是生存,萨特名之为“自为存在”。

4、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

(1)、1956年苏联军队入侵匈牙利,萨特谴责了苏联军队和对干涉表示支持的法共领导。并与***决裂。但在政治倾向上仍然向左。1957年,《现代》杂志匈牙利问题专期,萨特写了《斯大林的幽灵》一文反对苏联干涉。但他又认为,苏联仍然是血肉筑成的社会主义。1954年萨特公开反对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支持密发行的出版物《为了真理》,并在“关于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有权不服从命令的宣言”(主要内容是,法国士兵有权不服从命令,拒绝参加阿尔及利亚战争。因为签名者共有121人,所以又被称为“121人宣言”)上签名。同时又发表“左派应该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联合起来”的讲话。因此被当局指控为“有害于国家安全”。1960年2月下旬,在古巴最大的报纸《革命报》主编的邀请下萨特和波伏瓦访问了古巴,称赞古巴“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制”并感叹“这是革命的蜜月。”1960年8月,萨特和应邀访问巴西,在里约热内卢大学直接对戴高乐和马尔罗作了抨击,受到了巨大的欢迎。但也同时使得萨特被视为叛徒和法国之敌。退伍老兵在香榭丽舍大道***,高呼“杀死萨特”;萨特回法国后不久就遭到了起诉。但因为其影响力而不了了之。之后萨特不断受到暗杀的威胁,但仍然坚持自己立场,并亲自上街参加***和******。

(2)、另外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有关人类的责任。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向其他人推荐他的选择。他有选择的自由,也就要为所有的后果承担责任。一个例子是在二战时期的某个法国家庭里,父亲为德国人工作,两个儿子中大儿子去世了,小儿子留在母亲身边。小儿子知道自己对母亲非常重要,不能离开她。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法国人,他希望到英国参加法国的抵抗力量,解放自己的祖国并为哥哥报仇。这样,小儿子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去问萨特。而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选择,无论后果如何,你都要为其承担责任。晚期,他的思想有所改变,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社会这个宏观的层面上。也开始承认,自由本身是有所限制的,要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难以实现的。他尝试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改变,把马克思哲学和人学联系起来。其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若想全面理解,还需要对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分析和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分析进行研读。而对物质世界,他持一种模糊的,但又直接的实在论观点。他受过德国哲学的熏陶,行文上颇为晦涩。其哲学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3)、由此出发,萨特进而探讨了阅读——欣赏问题:

(4)、天地仁爱有了人;父母仁爱有了我;我与我的外在仁爱,我将拥有一个属于我的世界。我从仁爱中来,我亦将追逐仁爱而去。我的仁爱是什么,我的世界将是什么。

(5)、一九三一年,他被委任为勒阿弗尔中学哲学教师。一九三三年,萨特作为公费留学生赴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德国著名现象学教授胡塞尔,研究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黑格尔的著作,并逐步开始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一九三四年回国继续任教并从事写作。一九三九年九月应征入伍,一九四年六月在洛林地区被俘。一九四一年四月获释,回到巴黎,继续在中学任教,并参加抵抗运动,直至一九四四年辞去教职,随后专心从事著述,并筹办《现代》杂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萨特进入最为政治化时期,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表明了鲜明的立场,从而使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一九五五年,他还曾和西蒙娜•德•波伏瓦一起访问中国。萨特晚年失明,从此告别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只能以谈话方式继续表述自己的理论和看法。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萨特病逝于勃鲁塞医院,终年七十五岁。

(6)、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存在”等于“不存在”;存在是“自由选择”,失去了“自我”也就没有真正的“存在”。

(7)、萨特在剧本《间隔》之中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剧中男主人公加尔森在与他人相处中,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悟出了一个道理:

(8)、“自为是一种非自立的(unselbstandig)绝对,即是我们所谓非实体的绝对(non-substantialabsolute)。它的实在是有问题的(interrogative)。它之所以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因为它本身总是处于问题中。它的存在永远不是给定的,而是被询问着的,因为异存者的虚无性(thenothingnessofotherness)总是把它与它自身分开。自为总是悬而未定的,因为它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延期(aperpetualreprieve)(德里达)。假如自为与它的存在一致,异者就立刻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可能性、认识和世界。这样,认识的存在论问题就通过肯定自在对于自为存在论优先性而得到解决了。”(萨特《存在与虚无》,p(中)7p(英)619)

(9)、同样,萨特正是基于这一点,他在《“局外人”的解释》一文中,特别称赞加缪重视细节的描写:“最小的事件,都有它的分量,没有一件小事情对主人公的罪行和处死不起作用。”关于作品主题作品的主题即是作家的原始选择。萨特认为在波德莱尔《恶之花》那里,可以看到在诗的创作中:“一切暂时使用的形式,所有的日常态度彼此融合在一起。出现、消失、再现⋯⋯那只不过是一个重大的原始主题的各种不同的色调。这个主题,我们认识它,我们无时无刻不看到它,那就是波德波尔为他自己所作出的原始选择。”

(10)、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引起两种意外的麻烦,第一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过于极端而被错误地理解为原意的反面,第二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的生存难题和思想困境而致使大众陷入深深的绝望。这两种意外的麻烦都毫不意外地落在了萨特身上,于是这位法国左翼思想家决心要拯救和捍卫存在主义,他要澄清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存在主义被责难为一种绝望而阴暗的哲学,甚至被批评说其否认了人类所有事业的严肃和真实,萨特对这些责难表示遗憾,他其实想告诉大众的是,存在主义的真正要义在于“使人生成为可能”。萨特要澄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督教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无神论的共鸣之处——存在先于本质。

(11)、其中《什么是文学》一书集中反映了萨特的文艺创作观,书中他重点讨论了关于文艺创作的3个问题:

(12)、萨特的小说,分量最重的固然是《自由之路》三部曲,但写的精彩的是他的成名作《恶心》和短篇小说《墙》;戏剧是萨特文学创作最受大众欢迎,干预生活最直接,社会影响也最广泛的部分,《死无葬身之地》和独幕剧《隔离审讯》《恭顺的妓女》篇幅较短且较易理解和接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被认为了代表萨特的最高艺术成就。萨特的生活以“读书”、“写作”四字便可概括:“我的生活从书本开始,大约也要在书本中结束。”这一点是萨特其人的重要特征。

(13)、存在主义者并不认为人要在世界中发现一些指导自己方向的征兆,以便以此来帮助自己。因为他认为这些解释是依自己之所好的。因而他认为人无所助,而被迫在每一时刻创造人。庞吉(Ponge)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讲道:“人是人的未来。”的确如此。但如果认为未来存在于天上,而且上帝知道这未来是什么,这种理解就错了。因为这种将来真的将不再是一种将来。如果这样理解:不管什么人,都有一种须加创制的、未经开垦的未来展现在他面前,那么这话就说对了。不过,这时我们又是孤寂的……

(14)、萨特哲学可表达为:存在先于实质。对萨特而言,“存在”的意思是,一个人被“抛入”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实质,或者,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们生活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内,也许很难同意萨特命题的后半部分。一个人被抛入中国这样的社会,很难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不过,萨特的反驳是这样的:你可以拒绝被他人贴上任何标签。没错,我们反对被社会贴上任何标签。每一个人都是“唯一“,任何标签都不能定义一个人。

(15)、回答问题之前,先理清这三个思潮出现的时间线条:

(16)、关于文学的作用:对于社会:文学具有揭露和变革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就是介入。文学是一种更深刻意义上的对生活介入,是一种承担整个世界的行为。

(17)、与人们普遍的误解相反,尼采也不支持“主人道德”(mastermorality)——贵族特有的道德体系——尽管他确实认为“主人道德”比基督教典型的“奴隶道德”更肯定生命。相反,尼采主张,强者对不幸者负有一定责任:“有德之人也会帮助不幸之人,但不是,或基本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由权力过多引起的冲动所驱使的。”

(18)、与那些虚有其表的肤浅女子比起来,萨特与眼前这个女生交流起思想来一点障碍也没有,仿佛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于是萨特马上就被这个外秀慧中的女子所吸引,不久他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19)、按照萨特的思想框架,波伏娃也认同个体是生而自由的,且出生时不带本质。但人的生理性别鉴定对于女性来说便是定义了她的人格。女性变成了“女人”,而这一含义是由文化和社会定义的,不管是20世纪50年代作为“家庭女神”的母亲和妻子,还是再晚一点90年代的“超级妈妈”。甚至连月经之类的生理现象也总是受到文化的误读。波伏娃称,按照社会的理解,这一现象一直被视为“一种可耻的诅咒,或再一次将人体健康机能断言为色情”。所以,女性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因接受并扮演社会定义为合适的角色才变成了女人。但这种接受并非自动成为萨特所称的“自欺”,关键要看波伏娃如何延伸并发展这一观念。

(20)、一般地说,用于韵文的词语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碎片也即以文学的形式包含在词语之中。

5、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是什么

(1)、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2)、在萨特这里,人是被抛弃在一个环境中的,如果上帝存在,那么我们被留在某个环境中可能是有其意义和期许的,但是尼采说了“上帝已死”,这条路是断的,没有人或者说是存在来决定人存在的意义。

(3)、即是说,在萨特看来,精神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具体地确定地位的方法,即确定一个人何以成为他自身的方法。

(4)、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中,“此在”对事物的初次理解不是可以衡量、分析和分类的、确定独立的物质事物,而是工具:不管它们是否有用,是否可以对它们做任何处理,以及如果是,那又会怎样?“此在”怎样理解自己?海德格尔坚持,“此在”作为一种短暂的、有自我意识的现象,其特点在于知道自己的命运。“此在”知道自己是有限的且终将一死。于是便产生了海德格尔所称的“畏”。他还认为,只有我们完全且坚定地意识到自己终有一死,我们的人生才会获得任何目的性的意义。理解正确的话,自我意识导致了生命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生命是从无中产生的,面对着“畏”,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意识作出选择。

(5)、可见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只意味着选择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使人对自己的环境不能选择,但对于环境的意义,即怎样对待自己的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6)、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7)、萨特还给波伏娃起了一个有趣的外号“海狸”,因为他认为海狸身上那种合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正是波伏娃身上所具有的,萨特不成想,这一叫就是一辈子。

(8)、勇敢地承担责任。我们的自由选择既然是由自己主观意志支配,因此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即使因自由选择造成了错误,我们也不能把错误归咎于外在的环境,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是自由选择的逻辑要求。反观我们现在职场,正缺少这种责任的气质,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生怕承担选择的不良后果,但是分享劳动果实,总认为有自己一份功劳。

(9)、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最先提出存在主义的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真正奠定存在主义理念体系的是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等。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存在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50年代在美国逐渐风行,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校部分年轻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那时候,改革开放大门刚刚打开,存在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启蒙思潮的一种,立即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阶层的青睐。

(10)、当然,萨特并没有说同一个作者的所有作品的主题都是作者的原始选择,但人们会从这里得到启发:是不是一个作家在他的全部或大部分作品中,以不同的题材表现同一个主题呢?

(11)、这说得再清楚也没有了,作品的主题就是原始选择。如此,作者与作品的内在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12)、在其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先于“自我”,真正的存在与现实“乃是抗拒一切思维的东西”,存在就是虚无,

(13)、萨特在文学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的剧本奠定的。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解说,他的剧本比小说影响更大。他一共创作和改编了十一个剧本,几乎无一不具有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色彩,其中《苍蝇》(1943)、《禁闭》(1945)、《魔鬼与上帝》(1951)是他的代表作。

(14)、我这个字由丿、才、戈组合。丿是男00根的象形,才是智慧的象征,戈是武器。三形会意,便是我是一颗要出头的种子。种子的中心是仁,所以我生命的中心就是仁。

(15)、(2)作为企业文化的代言人,要善于把创业过程中发生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转化为企业文化故事,并在恰当场合向大家宣讲;

(16)、萨特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两个新的概念,提出了属于他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本体论。到了这里,我们也清算了一通传统的二分思维,是时候来审视萨特的自由观了。

(17)、意识在将自在的存在作为对象时无法回归到自在本身——既因为现象必须要在主体知晓它所不是,也就是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也因为不是其所是的意识不会被自在赋予任何规定性本质,不会停留在它的对象上哪怕一刻。此时,主体便完成了对自在的超越。再进一步,既然自为本质上是否定,那也就意味着,它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虚无”的否定。同理,“无”这个概念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某种在场性和具体背景。当我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时,“什么都”就已经预设了一个具体的背景所指。即使真的能做到无限地列举、无穷地概括,随后再安上一个否定,“有”与“无”依然在场。既然“在场”,那就无法不成为意识的对象。这也就说明:努力去用寻找“无”的方式来把握自为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我们只有在沉浸在“存在”当中,在面对整个世界在场时,才能捕捉到那“纠缠着存在”的虚无。

(18)、萨特说的“原始选择”是指面对现实世界做出的,是它决定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原始选择是先于逻辑的,它是人们在其生命遭受最初的打击或受到最初的危机时为使其生命得以继续去而做出的选择。

(19)、萨特更进一步指出,作家和所有其他艺术家一样,其作品成功的标志是使他的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创作者因为他的创作而喜悦,这种喜悦是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的。

(20)、*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1)、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2)、*把婚姻与爱情协调起来很是需要花费些气力,若无神灵相助,则很难成功。不过,色情倾向可以由结婚或要结婚的决定引起。自相矛盾的是,某种非常神秘的、以至只有借助于神灵的作用才可以解释的事物,要靠反复思索和决定才能发生,而且整个过程必须同时发生。这就是说,相爱并不等于婚姻,很难看到爱情怎样才能变成义务。

(3)、萨特曾经引用批评家阿兰说过的一句话,“性格就是誓言”,来论述性格也是坚持不懈地自由选择,在行动中逐渐形成的,实际上,没有一个先于行为而存在的心理特征。

(4)、“为什么这个人形成了他那样的个人选择?”和“这个人怎样实现了他的选择?”

(5)、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开路先锋是人类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他也被誉为“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

(6)、所以,主题常常是反映作家小时候的一件对他心灵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即使不是萨特所说的所谓原始选择, 至少是终身难忘的遭遇。

(7)、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